9月26日,由重庆市气象学会、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、上游新闻主办,大足石刻研究院、大足区气象局协办的气象与文物跨界科普活动,在大足石刻举行。来自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的120名文物与气象爱好者齐聚于此,参与了一场主题为“‘石’说新语: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”的科普实践活动百盛证券,共同探索气象因素与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护之间的深层联系。“云朵悠游”气象服务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其中。
\n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访与专家讲解,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气象科学关联的认知,助力科技强国背景下的全民科学素质提升。
\n活动现场文物与气象爱好者合影。
\n下午2时,爱好者们首先参观了大足石刻博物馆。在馆内,他们通过丰富的图文、实物展品,包括千手观音修复视频、修复工具与样品,以及渗水、风化、岩体失稳、生物病害等石窟寺四大病害的科普展板,系统地了解石刻常见病害特征及其与温度、湿度、降水、酸雨等气象因素的关系,初步建立起“石刻病害图谱”的宏观认知。
\n文物与气象爱好者正在听讲解员讲解。
\n随后,队伍进入宝顶山石刻景区进行实地考察。在文物保护与气象专家的引导下,参与者以圆觉洞、护法神龛和卧佛等典型龛窟与造像为例,观察半封闭环境与露天环境下石刻风化的差异百盛证券,分析日照、温差、大气降水渗透等对石刻的长期影响,深入理解气象条件在石刻保存中的关键作用。
\n面对宏伟的卧佛造像,专家重点讲解了水害机理和强日照危害。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副研究馆员冯太彬称,文物的损坏与温度、湿度、日照关系都非常密切。大足石刻处于南方高温潮湿地区,平均空气湿度偏高,4—7月雨季期间,空气湿度长期维持在85%以上,当水汽饱和时,会在石刻表面产生冷凝水,对文物保护极为不利。同时,溶解于水里的各种酸还会加速文物化学风化。另外,湿度增加为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生长提供理想条件,如霉菌苔藓对文物形成物理损伤和生物风化。此外,强烈日照导致石质文物表面与内部产生显著温差,加上昼夜温差的反复作用,容易引发热力效应,造成文物出现片状剥落或空鼓等机械性损伤。
\n冯太彬正在讲解文物卧佛保护与气象的关系。
\n“如果把佛像用玻璃罩起来,会减缓它的损坏速度吗?”现场“云朵悠游”气象服务志愿者向专家提问。大足石刻文物研究院文博馆员冯雪梅回答说,那是肯定不行,因为石头也需要呼吸,罩起来只会让环境变得更加潮湿,更不利于文物的保护。
\n文物与气象爱好者正在听讲解员讲解。
\n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及宝顶山气象监测站,爱好者们近距离了解气象监测设备如何为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持,通过专家对科技保护手段的讲解,参与者深刻认识到气象工作与石质文物保护之间的密切关联,进一步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、专业性与紧迫性。
\n“这样的科普形式非常新颖,也很有意义。”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表示,“专家用具体数据和生动案例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气象对石刻的影响,既领略了文化遗产的魅力,又学到了气象科学知识,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易。”
\n云朵悠游志愿者正在讲解环境监测知识。
\n据主办方介绍,本次跨界科普活动是2025年“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”暨全国科普月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,也是“云朵悠游”气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文化遗产地的一次成功尝试。未来,还将继续联合多方资源,推出更多融合气象科学与文化的科普体验,助力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。
\n2024年,上游新闻与重庆气象部门共同启动“云朵悠游”气象科普志愿服务项目,希望通过科普服务,助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和全民气象科学素养,帮助市民在日常出行和生活中防灾减灾。该活动启动以来,志愿者们已陆续走进民航机场、气象观测站、中小学校园等开展气象科普活动,服务人群上千人次。志愿服务者还将在近期走进巴蜀中学开展一场气象科普活动。
\n上游新闻相关人士介绍,上游新闻“帮帮”志愿服务队还开展了多个科普类IP项目,让青少年群体在寓教于乐中体验社会服务价值,培塑网络空间道德,赋能网络文明建设。“我们也欢迎学校拨打上游新闻966966热线,或登录上游新闻APP的‘上游新闻帮帮频道志愿服务公益平台’互动专区,点击‘活动圈’‘预约活动’约课。”
\n上游新闻记者 黎雨寒 张涛 通讯员 朱玉涵百盛证券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